書名:雪中第六感 Froken Smillas fornemmelse for sne
作者:彼得.霍格 Peter Hoeg
譯者:柯乃瑜、陳錦慧
出版社:商周出版
叢書系列:獨.小說
出版日期:2012年11月01日 初版
語言:繁體中文
裝訂:25k平裝480頁
ISBN:9789862722497
內容簡介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56602504479918/
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8810034090&lid=search&actid=wise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62991
艾蜜莉的心得分享:
這是一個冰天雪地的國度,藉由女主角史蜜拉的思緒帶領我們在丹麥、格陵蘭之間來回穿梭。
史蜜拉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住處,認識了樓下母親茱莉安有酒癮而疏於照顧6歲的以賽亞,兩人可以說是互相有個伴的感覺,而這個有懼高症的小男孩卻死於墜樓,史蜜拉無法接受警方粗糙的方式以意外結案,展開調查、追蹤各種線索,在各種不知是敵是友的人環伺下,可謂危機重重!
這是個讓人想慢慢讀的作品,有別於以往遇到難懂的形容、敘說就會越過跳過,或者快速翻看,反而想細細的品味,去讀通它,雖然很多狀況並不太懂,很多很多的思考問題,也不知道為什麼女主角的個性這麼的潑辣,一堆男人都無法搞定她,感覺真相雖然被雪給掩埋、冰封,也會讓跟冰關係很好的史蜜拉給剷平,試試跟著史蜜拉一步步去挖掘真相,當剷平積雪之後,我們會看到什麼?
史蜜拉這個小時候一直逃家的女人,有過太多的經驗、歷練,是個讓人無法視而不見的形象,她的親身體驗,她的想法、看法成了我所注目的焦點,和史蜜拉相較之下,對於故事中所追尋的真相,就顯得不是那麼的感興趣,想要一幕幕去了解史蜜拉,她的特性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理解,連帶她身邊出現的人也都隱諱難懂,讓人只想揭開他們的真面目。
當我喜歡書中某個角色的時候,我就會去思考,是我們有共同點,還是個性是背道而馳,通常是有些共通的想法,而個性大多都是我所達不到而羨慕的特質;我跟史蜜拉的個性只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倔強,但是人家史蜜拉可是個行動派呢,她能壓抑自己的恐懼心裏,決心探尋到真相的勇敢,可真讓人佩服而望塵莫及!
常有很人問我為什麼有近視卻不戴眼鏡,我總說因為我不想看清楚這個世界,因為看得太清楚,知道的太多,這人生是很難過下去的!
可能有些人覺得小說是閒書(不過也是要很清閒才能真正看進心裏),但是愈來愈多的小說作品,常常可以說是個以故事為背景的知識集(有些是平常不會刻意去理解的知識),或是經驗集,這書的內容很多都根本可以說是史蜜拉在分享她人生的經驗(史蜜拉懂得的東西多到不可數),也可能是作者收集到的經驗,但是作者到底要懂得多少才能寫出一部完整的作品?而讀者到底要懂得多少才能看得懂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呢?
我看書常因為看到重點、喜歡的句子會想把它記錄下來,因為試讀本的關係,也會把句子框起來,但是這本我得忍住,不然整本都會被劃起來!
這本我是陸陸續續的看了好幾天,某天剛好發生了件讓我很憤怒的事情,卻因為所處的環境,表面很溫和的大家,根本不會當面發生衝突,我也不可能像史蜜拉一樣隨便就啟動為潑婦模式,不能大聲咆哮表達憤怒,那天心情壞到極點,拿起這本書竟也能把情節看進心裏,還看到史蜜拉火大的時候,把個男人修理到跪倒在地哎哎呀呀的,這情景讓人很想拍手叫好!可惜暴力並不是我的強項,如果我也能任意潑辣就好了,也不必常苦了自己(得內傷)。
突然覺得試讀這個字眼很貼切,看完一遍只能說是試著讀讀看,所以你以為讀完了寫完心得,就此結束,和此本書說拜拜嗎?怎麼可能!
摘句:
冰山只是最次要的問題,它們只是門外漢對北極海域的印象。大冰原更棘手,那是每年十一月圍繞法威爾角、漂浮在東岸的帶狀密集浮冰群,一路往北延伸、越過哥特哈布。
在歐洲人心目中,海洋代表著未知,航行既是旅遊、也是冒險。這種見解與現實無關,航行是最近似於站定不動的活動,你需要陸標才能感覺自己在移動,需要地平線上的定點和消失在你雪橇滑板底下的冰堆,需要隔著「納帕立克」──亦即你雪橇後方蹺起的部位 ──看見的遠山,以及在地平線上向你逼近、經過而後消失的冰結構。